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一個重大傳統節日。隨著歷史的沿革,冬至已經從祭祀蒼天大地、文武百官互拜,逐漸演變為感恩身邊的親人和恩人,成為中華民族的感恩節。
為了讓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的光彩,建中學校從2010年開始,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切入點,以冬至和餃子為載體,在全國率先發起以弘揚感恩與包容為主旨的餃子文化節,把通常人們冬至吃餃子的傳統習俗,打造成了充滿家國情懷的盛大節日,一個充滿感恩和包容的節日。
2020年12月18日下午,第十一屆餃子文化節主會場聯歡活動在洛陽市西工區建中學校盛裝開幕,數百名師生和家長齊聚于此,共享餃子文化帶來的感恩與包容、團圓與和睦、幸福與祥和。
活動現場燈光四射,熱鬧非凡,到處洋溢著暖暖的溫情和濃濃的節日氛圍。餃子文化節發起人,建中學校校長、黨支部書記田建中先生致開幕詞。他指出:餃子是感恩文化的象征,也是包容文化的體現,建中學校連續十一年舉辦餃子文化節,目的是用實際行動弘揚的傳統文化,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民舞《歡聚一堂》
歌舞《喜樂中國》
創意打擊樂《歡樂餃子節4》
朗誦《讀中國》
由建中教師自編自創、傾力打造的一系列文藝節目《歡聚一堂》、《喜樂中國》、《歡樂餃子節4》、《讀中國》等,吸引了在場無數人的眼球。這些節目以傳統文化為創作背景,民族元素和家國情懷貫穿其中,熱情、活力地將藝術韻味凸顯出來,給觀眾們呈現了一場精妙的民族文化盛宴。
動手動腦長智慧,學會感恩與包容。孩子和家長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著精心準備的節目,一邊其樂融融地包起了餃子。
在老師和家長的耐心指導下,孩子們分工合作,有的負責壓面團,有的負責搟面皮,還有的負責填餡兒。一張張面皮在大手與小手中交傳,不一會兒,小小的餃子就擺滿了盤,快樂和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藝術作品為本場活動增添了不少的文化底蘊。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泥塑作品《56個民族大團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唐三彩壁畫燒制作品《餃子文化節》、等藝術作品,以及凝結了學生們智慧的美術作品精彩亮相,使現場的學生和家長大飽眼福,盡情欣賞。更有書法家現場潑墨揮毫,以“餃子文化 香飄天下”的書法作品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
大屏幕上播放的一段視頻讓孩子們忍不住留下了感恩的淚水??吹疆嬅嬷谐霈F父母辛勞的工作身影時,孩子們與父母緊緊地相擁在一起。是啊,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當熱騰騰的餃子端上桌后,孩子們紛紛敬給父母和老師。吃到嘴里的是餃子,暖到心里的則是欣慰。一個小小的餃子傳遞出孩子們心中對父母和老師溫情的愛,無數個溫馨和睦的畫面感動著在場每一個人的心。
感恩在心,紙筆傳情,孩子們還為父母準備了一封感恩信,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建中學校用這種特殊的活動,豐富著餃子的文化內涵,讓餃子成為了傳遞感恩的載體,同時也成為了一種有溫度的教育。
恰逢建中學校十年校慶,60名師生代表用真誠飽滿的聲音深情朗誦《建中頌》,致敬40年來一直奮戰在教育一線的田建中校長,感謝他對國家教育事業的巨大奉獻,培養出一批批的建中學子走向社會,為祖國揮灑青春,建功立業!
田建中校長感慨地說道:“建中學校的成功是我們趕上了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因為我們有偉大的黨和偉大的祖國”。
雄壯的《歌唱祖國》響起,全體師生和家長共同唱出對國家的美好祝福,第十一屆餃子文化節在充滿家國情懷的歌聲里圓滿結束。
目前,餃子文化節已形成“感恩、包容、實踐”三大系列,“關愛留守兒童”、“感謝恩師”、“慰問交警”、“慰問街坊鄰居”、“慰問門衛師傅”、“慰問環衛工人”、“敬父母餃子”、“給父母寫感謝信”、“感恩同學”等九大特色鮮明,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給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感恩課”,讓學生學會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身邊的人,感恩社會。
關鍵詞:餃子文化節